close

關於訊息處理,NLP有它自己的看法,首先,NLP認為事件和事件所引發的感受是可以分離的,而人們會記得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帶來的感受。當感受可以和事件分離,於是感受就不在只是個記憶,而是此時此刻真實的存在,並且可以被獨立運用,在此,這個存於現在可以被使用的感受被稱之為資源(Resource)

EX.張三曾經考試得過第一名,在領獎的時候心中感到非常的高興,此時,領第一名的獎是事件,非常的高興是感受,將這個非常高興的感受與得獎的事件分離,即雖然得獎是很多年前的事,但每次想到,心中都可以感受到那股高興的感受,於是現在正在感受到的這股高興就是資源,已經和過去的事件分離了。

其次,每一個人身上存有許許多多的資源(因為發生過許許多多不同的事件),如果善用資源,就能妥善發揮潛力走向成功,失敗常是不當運用資源的結果。要能善用資源,就必須找出與此資源相關的所有儲憶系統在NLP中,與某一資源有關的所有儲憶系統稱為心錨(Anchor),心錨越清楚,資源越能被使用。

同樣以張三為例,假設張三要上台演講,但是心中很慌,害怕講不好,此時張三就可以使用身上的資源,

第一步:回想前述的得獎經驗,讓自己再一次的感受到心中的那股高興,並且留意,眼中看到的是什麼(視覺),耳中聽到的是什麼(聽覺),自己對自己說了什麼(內在對話),身體的動作、姿勢、身體感覺等,讓所有留意到的儲憶經驗可以重新經驗一次,並且重覆練習,直到只要做出了這些特定的心錨,就可以在次感受到高興的感受(其實這個作法就像是行為學派的古典制約,只不過被配對的不是只有行為,還包括內在對話感受等向度,同時配對聯結的深度比意識層次更深)。

第二步:張三在上台前讓自己可以再一次做出特定的心錨,讓自己能再一次感受到高興的感受,當高興的程度達到最高峰時,和演講的情境做聯結,建立一群新的心錨,反覆練習,直到新的心錨緊密聯結。

第三步:正式上台,此時進入演講的情境,就能引發出高興的感受,於是張三就能以高興而不是害怕的感受進行演講了。

最後談到輸出,NLP相當看重語言的運用,認為語言的表達反映了一個人的思考方式及對世界與自己關係的看法,要瞭解自己、幫助自己可以透過語言表達的練習做修正,要瞭解他人影響他人,也同樣透過語言。

伴隨(Pacing)、引導(Leading)、隱諭(Metaphor)、重建(Reframing)為主要的語言使用技巧:伴隨和引導常常共同使用,當要影響他人時,先伴隨對方,伴隨的向度包括所有的副語言(paralanguage),即口氣、腔調、抑揚頓挫、姿態動作,及對方遣詞用字的儲憶系統,儘可能模仿對方,和對方類似,讓對方有一種彷若是在照鏡子一般的錯覺,一段時間後在稍做改變,此時對方變有可能不知不覺跟著我們做出改變了,於是就能成功的「引導」對方。

EX.張三正非常煩憂地談論與子女的關係,此時諮商員可以先「伴隨」張三煩憂的心情,模彷張三的垂頭、低聲、緩語,一段時間後,逐漸調整頭部下垂的角度,提高音量及說話速度,同時調整用字的情緒強度,如果前面的伴隨動作做得確實,則此時張三應會跟著諮商員的改變而改變,此時諮商員可再進行伴隨,一段時間後在做調整,引導張三在做改變,如此重覆交替使用「伴隨」及「引導」,讓張三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煩憂的程度。當然這樣做雖改變了情緒的強度,卻沒有改變事件的嚴重性,及當事人對事件的因應方式,此時自當配合其他的方法,或是採用本段所提到的另外兩個方法:隱諭及重建。

隱諭及重建主要是藉由改變語言所相對應的意義來產生改變的效果

EX.王五可能對未來懷抱著很大的恐懼感,希望除非先瞭解未來所會發生的確實變化,否則不願輕易嚐試,這樣的恐懼與期望讓王五多年來因為不敢嚐試而一事無成,此時一個「暗夜開車」的隱諭可能會有所幫助:「一個人在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裏開車,你開亮車燈,發現可以照亮前方三十公尺的道路,於是你會知道在這三十公尺內那裏是安全的,那裏是有坑洞的,但是你的目的地在更遠的前方,此時你可以如何幫自己看到三十公尺之後的道路狀況?」隱諭的重點在於能將當事人的處境與隱諭故事的內容,在重要元素上彼此雷同,但故事的結果卻能比原本當事人的處境具有更多且更好的不同結局,在王五的故事中,以車燈照不到的黑夜比擬未來的不可知,以車燈照亮的範圍比喻可預知及可計劃的部份,以此暗示了王五可以一邊在可知的範圍訂計劃並執行,一邊仍然面對未來的不可知,同時藉開車向前暗示未來會逐漸明朗,在這個隱諭中最精采處為以開車為例,因「在路上開車」即已意味著向前行進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以及前進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最好也最自然的方法,因此當當事人接受了這個隱諭,也就不自覺的接受了要有所改變的暗示。重建不像隱諭需要藉用故事,而是直接就當事人的處境給予新的解釋,重建的重點在於不改變也不否認當事人現有的處境或行為,而是為當事人的處境或行為賦予新的意義,NLP認為人並非受其生活表象的好壞所影響,真正產生影響的是人為其生活所賦予的意義為何,因此改變意義即能改變生活。

EX.趙六常受自責之苦,也氣自己總是在自責,更自責自己居然不能夠不自責;以重建技巧協助趙六,首先承認趙六自責的行為,但改變自責對趙六的意義,如對趙六表示,「也許怪自己是你體貼別人的一種方法,正因為你知道被責備是如此地難受,為了不讓別人難過,所以你寧願選擇責備自己也不願意責備別人。」或者這樣說「或許你只是太過急切地想讓自己變好,以至於忘記了給自己一些鼓勵」。兩種說法都重建了自責的意義,同時也蘊含了改變的方向,第一種說法中,用「也許」表達了諮商員的態度並非決斷的判定,用「選擇」及「願意」暗示了當事人對自己的自責行為是有自主性及可以重新選擇的,最後為自責賦予一正向動機,減輕當事人自責的壓力。第二種說法同樣是用「或許」來避免諮商員的決斷,用「忘記」來暗示自責不是個多嚴重的錯誤,以及用「太過急切」來降低生氣的強度,換句話說,重建不單單只是改變意義,也需要在用字上設計,而能讓當事人在意義改變後還能找到調整的方向。

Rya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ng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